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国工匠》系列报道,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节目极大鼓舞了一线产业工人的工作热情,并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在我国制造业转型过程中,“硬件”要跟上,“软件”也要到位。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既有鲁班、马钧这样大师级的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无名工匠,这足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流淌着工匠的血液,而且在不断延续和传承。
现代社会里,一些人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即使是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有激情。更有一些人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仅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不爱岗,不敬业,干活挑肥拣瘦,粗枝大叶,甚至滥竽充数,工作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这两类人都缺乏百炼成钢的勇气和追求完美的魄力,且不说能否成为大师,恐怕连起码的问心无愧都很难做到。这种浮躁的社会心理如果不能扭转,势必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
前段时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正如《大国工匠》里的工匠们所说的,任何先进技术都是手臂的延伸,科技如何发展都不能替代人们劳动的双手。中国制造业由大走向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需要大批不断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能够代表中国水平与中国制造实力的工匠,他们是真正的筑梦人;更需要对工作耐心专注、执着坚守和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制造的内在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要实现把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传承、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
本文链接:http://www.hrsy17.com/article/hyzx/194